中医专长综述范文

注:此范文仅供参考综述格式,为基础性模板,不可直接使用,如使用建议仔细修改并增加个人特色专长内容后再提交报名。另各省的细节要求可能有所差异,请仔细阅读本省报名公告,按要求撰写综述。

 

一.医术专长基本情况:

疾病名称:胃脘痛病

疾病代码:BNP010

中医药技术方法:内服方药

 

二.医术的基本内容及特点:

本人擅长使用内服汤剂治疗胃脘痛。中草药不同于西药,中草药是天然绿色药物,更天然健康,药性更温和,对脾胃系统刺激性也更小。

 

三.医术专长适应症或适用范围:

胃主受纳,腐熟水谷,主通降,喜润恶燥。二者互为表里,共有“后天之本”之称,五脏六腑,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,是人体的重要脏腑。胃痛,又称胃脘痛,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。由于胃气阻滞,胃络瘀阻,胃失所养,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症。病因主要为外感寒邪,饮食所伤,情志不遂,脾胃虚弱等。胃痛的基本病机是胃气郁滞,胃失和降,“不通则痛”。病位在胃,亦与肝、脾两脏有密切关系。胃痛早期由外邪、饮食、情志所伤者,多为实证,治疗以疏肝理气、活血化瘵、清解郁热为主;后期常为脾胃虚弱,治以健脾益胃为主,寒凝则温胃散寒,气阴虚则益气养阴;胃痛久之不愈,往往虚实夹杂,如脾胃虚弱夹湿、夹痰等,治疗当补虚泻实,重视调畅中焦气机。

 

1.寒邪客胃:寒属阴邪,其性凝滞收引。脘上部以口与外界相通,气候寒冷,寒邪由口吸入,或脘腹受凉,寒邪直中,内客于胃,或服药苦寒太过,或寒食伤中,致使寒凝气滞,胃气失和,胃气阻滞,不通则痛。正如《素问,举痛论篇》所说:“寒气客于肠胃之间,膜原之下,血不得散,小络急引,故痛。”

例:赵某,男,54岁,职工。胃脘冷痛,得热则缓,受寒则重,痛势绵编不休,寒甚则剧痛难忍,手足不温,大便溏薄,小便清冷,舌淡苔白,脉沉迟或沉细。

辨证分析:身体素弱,脾胃阳气不振,寒邪乘虚而入,可致胃脘寒痛。《素问.举痛论》曰:“寒气客于肠胃,厥逆上出,故痛而呕也”。《亲问.至真要大论》曰:“寒威入胃,则内生心痛”。或因饮食生冷,损伤脾胃,运化失职而寒湿停留。

《古今医鉴》云:“夫胃脘心脾痛者,或因身受寒邪,口食冷物”。寒湿阻滞,运化迟缓,故其痛绵绵不休;若寒邪凝结,阻塞气机,则现剧痛难忍。得热寒散,其痛可缓,受寒则寒凝加重,故其痛增。寒湿上逆,则泛吐清水。脾主四肢,脾胃阳虚则四肢不温。尿清便溏,乃寒湿之象,舌淡苔白,脉象沉迟,乃阳虚之征。

论治法则:温中散寒,和胃止痛。

首选方剂:扶阳助胃汤加减。

人参10g 白术15g 白芍15g 制附子9g(先)

生姜3片 官桂6g 吴茱萸3g 草豆蔻12g

益智仁9g 陈皮12g 大枣2枚 甘草6g

用水450ml,煎至150ml,去滓,一日两次,空腹时温服。

 

2.饮食伤胃:胃主受纳腐熟谷水,其气以和降为顺,故胃痛的发生与饮食不节关系最为密切。饮食不节,或过饥过饱,损伤脾胃,胃气壅滞,致胃失和降,不通则痛。五味过极,辛辣无度,肥甘厚腻,饮酒如浆,则蕴湿生热,伤脾碍胃,气机壅滞。如《医学正传·胃脘痛》说:“致病之由,多由纵恣口腹,喜好辛酸,恣饮热酒煎燇,复餐寒凉生冷,朝伤暮损,日积月深......故胃脘疼痛。”宿食积滞胃脘,久则郁而化热,湿热相搏,阻遏中焦气机,气机升降失和,发为胃痛。

例:张某,男,67岁,退休职工。脘腹胀满,疼痛拒按,呕恶宿食,进食痛增,吞酸呕吐,吐后胃中较舒,舌苔厚腻,脉象弦滑。

辨证分析:本证由于饮食不节,暴饮暴食,过食肥厚或食物生硬难化,停积于胃脘之中。《奇效良方》云:“饮食留痉变乱肠冒,发为痉痛,或饮啖生冷果实,中塞不能消散,结而为积,遇食则痛。”食聚胃脘,阻塞气机而作,胀痛拒按,食阻胃气不能顺降,上逆而为暖腐,呕恶;进食则积增而痛著,吐后积减则痛缓。苔厚腻,脉弦滑,皆内有积滞之象。论治法则:开胃导滞,消食止痛。

首选方剂:保和丸加减。

茯苓15g 白术15g 半夏12g 山楂15g

神曲15g 陈皮10g 枳实10g 苍术10g

香附12g 厚朴10g 莱菔子15g 黄芩6g

黄连3g 连翘10g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用水450ml,煎至150ml,去滓,一日两次,早晚温服。

 

3.肝气犯胃:脾胃的受纳运化,中焦气机的升降,有赖于肝之疏泄。肝气犯胃脾胃的受纳运化,中焦气机的升降,有赖于肝之疏泄,《素问,宝命全形论篇》所说的“土得木而达”即是这个意思。所以病理上就会出多木旺克土,或土虚木乘之变。忧思恼怒,情志不遂,肝失疏泄,肝郁气滞,横逆犯胃,以致胃气失和,胃气阻滞,即可发为胃痛。所以《杂病源流犀烛,胃病源流》谓:“胃痛,邪干胃脘病也。......唯肝气相乘为尤甚,以木性暴,且正克也。”肝郁日久,又可化火生热,邪热犯胃,导致肝胃郁热而痛。若肝失疏泄,气机不畅,血行瘀滞,又可形成血瘀,兼见瘀血胃痛。胆与肝相表里,皆属木。胆之通降,有助于脾之运化及胃之和降。《灵枢,四时气》曰:“邪在胆,逆在胃。”若胆病失于疏泄,胆腑通降失常,胆气不降,逆行犯胃,致胃气失和,肝胆胃气机阻滞,也可发生胃痛。

例:陈某,女,48岁,务农。胃脘胀满,痛连两胁,痛处不定,喜作嗳气,食欲减退,常因郁怒而诱发或因怒而加重,舌苔薄白,脉象沉弦。

辨证分析:本证常因忧思恼怒,情志不舒,以至肝气郁结而失条达。《医学正传》日:“七情九气触于内所致焉。是以清阳不升,浊阴不降,而肝木之邪得以侵侮而为病矣。”

肝之经脉布于两胁,肝气郁滞则痛连胁肋。《沈氏尊生书》云:“胃痛,邪于胃脘病也。惟肝气相乘为尤甚,以木性暴,且正克也。”怒伤肝,故怒则发病或令病重。气为风之渐,其性善动,其为病则痛处游走不定。气郁中院,胃失和降,上逆则为暖气,脾不健运则食欲减退。舌苔薄白者,气郁尚未化热,脉沉弦者,肝气郁滞之象。

论治法则:疏肝和胃,理气止痛。

首选方剂:柴胡疏肝散加减。

柴胡12g 陈皮12g 川芎10g 香附12g

枳壳10g 白芍15g 炙甘草6g 郁金12g

青皮10g 当归10g 乌药10g              

用水450ml,前至150ml,去滓,一日两次,早晚温服。

 

4.脾胃虚弱:脾与胃相表里,同居中焦,共奏受纳运化水谷之功。

例:赵某,男,56岁,务农。病程较长,反复发作,稍有饮食不慎大便次数增加,时溏时泻,内夹不消化食物,腹胀且鸣,或兼隐痛,纳谷不香,纳后脘痞不适,面色淡黄无华,精神倦怠,舌淡苔白,脉象缓弱。

辨证分析:本证多由暴泻失治,迁延不愈,或素体不足,病后体弱,脾胃偏虚偏寒,每因饮食不当,劳倦过度而发病。引起暴泻的原因很多,或由外邪感染,其中以寒湿暑热等引起的较为多见。《素问.阴阳应象大论》曰:“湿胜则濡泻。”

《卫生宝鉴》曰:“或饮食太过,肠胃所伤,亦致米谷不化,此俗呼水谷利。”或因情志失调,如《医学准绳六要》日:“肝虚者,愤怒所伤也......愤怒伤肝,木邪克土,皆令泄泻。”或因误治,如《伤寒论太阳篇》日:“太阳病,桂枝证,医反下之,利遂不止。”素体不足,病后体弱,脾胃偏虚偏寒,亦足产生泄泻,如《素问.脏气法时论》日:“脾病者......虚则腹满肠鸣,飧泻食不化。”《时病论》日:“脾胃受寒则阳虚,虚则不司运用,清阳之气不主上升,反而下陷而便泻。”泄泻一证,凡发病骤急,病程短,为实证;发病较缓,病程较长,多虚证。

本证脾胃虚弱,故病程较长,反复发作。脾胃虚弱,则脾气不能升发,水谷不化,清阳易于下陷,故稍有饮食不慎,大便次数即显著增加,大便时溏时泻。脾虚气滞,水走肠间,故腹胀且鸣,或兼隐痛。脾胃不和,运化无权,故纳谷不香,纳后脘痞不适。久泻不已,脾胃愈弱,生化精微亦受影响,气血来源不足,是以面色淡黄少华,精神倦怠。舌淡苔白,脉象缓弱,均属脾胃虚弱之象。

论治法则:健胃补脾,温阳运中。

首选方剂:参苓白术散加减。

人参10g 白术15g 茯苓15g 山药30g

扁豆10g 莲子肉10g 砂仁6g(后) 桔梗10g

薏苡仁30g 甘草6g         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用水450ml,煎至150ml,去滓,一日两次,早晚温服。

 

四.医术安全性及有效性

对胃脘痛患者,要重视生活调摄,尤其是饮食和精神方面的调摄。饮食以少食多餐,营养丰富,清淡易消化为原则,不宜饮酒及过食生冷,辛辣刺激的食物;应保持精神愉快,避免忧思恼怒及情绪紧张;劳逸结合,避免劳累,病情较重时,需适当休息,这样可减轻胃脘痛和减少反复发作,进而达到预防胃肠病的目的。

在5年医术实践中近60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,每每有效,得到患者一致认可和好评。有效率高达90%左右。采用传统常用经方,安全有效。

 

五.医术潜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

本病发病,多与情志不调、饮食不节、调摄不当有关,故平时宜重视情志、饮食、起居的调摄,患者宜舒畅情志,保持有规律的生活与饮食习惯,忌暴饮暴食、饥饱不匀、饮食生冷、肥甘油腻,遇寒冷环境当及时增添衣物。胃痛较剧,持续不已者,应在一定时期内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,少食多餐,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宜;避免浓茶、咖啡、烟酒和辛辣等诱发因素,进食宜细嚼慢咽,慎用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。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也是预防本病复发的重要因素。

 

胃脘痛需注意与真心痛、胁痛以及腹痛鉴别。一些老年患者真心痛易误诊为胃脘痛,部分外科急腹症前期也有胃脘痛的表现。真心痛多见于老年人,以胸膺疼痛,痛引肩背,动辄加重为特征,常伴心悸气短、汗出肢冷等,病情危急。然部分真心痛部位近胃脘,并可伴有恶心呕吐,不可不知;胁痛以胁肋部疼痛为主症,可伴发热恶寒,或目黄肤黄,或胸闷太息,疼痛部位与胃痛不同,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,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;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,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疼痛为主症,疼痛部位与胃痛之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有所不同。然而,胃处腹中,与肠相连,部分病证中,胃痛可以影响及腹,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,临床当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起病过程加以辨别。此外,肝、胆、胰疾病引起的上腹部疼痛,应结合辨病予以鉴别。杜绝误诊和漏诊的出现。此外,必要时可以完善胃镜、上消化道钡餐造影、上腹部B超、幽门螺杆菌等现代医学技术检查,更有助于相关疾病的诊断。